彩神ix推荐下载 - - (中国)百度热搜
彩神ix推荐下载2023-01-31 16:05

彩神ix推荐下载

治病与《三国演义》的情节推进——“听四大名著讲中医”******

  中医药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 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是中华民族 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 的瑰宝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也说:“中医药学 是中华民族 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 的瑰宝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 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它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以八纲辨证为指导思想 ,以望闻问切为诊治手段,以各种天然草药为治病材料,形成了理论体系完备 、治疗科学合理 、取材丰富 、价廉物美的医疗特色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

  自先秦两汉以来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名家,如扁鹊、华佗 、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等 ,他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成为中国历史上 的杰出人物。宋代以来 ,许多文士也开始留心医学研究,将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和医生悬壶济世的精神进一步结合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就 是这种“儒医”精神的真实写照 。

  明清时期,受儒医文化 的影响 ,许多文士在创作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 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中医药知识 ,传播中医药文化 ,让作品 的内涵更加丰富 ,充满中国文化 的独特魅力。这在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中表现尤为突出 。

  明初《三国演义》在描写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 ,还涉及许多中医内容,诸如中医学理论、外伤治疗 、养生保健等,华佗“刮骨疗伤”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水浒传》也涉及了许多中医药知识,例如瘟病的治疗 、刀剑外伤的治疗及中医美容 的方法。明代中期的《西游记》虽然 是一部神魔小说,但书中也描写了孙悟空治病救人 的故事 ,充满着浓厚的中医药思想。《红楼梦》 是清代“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书中不仅包含了丰富 的中医药思想 ,而且通过延医诊病 、养生保健等内容来塑造人物形象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医学素养和精湛 的艺术技巧 ,不愧为中国古典小说 的艺术高峰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 、发展好、利用好 。”我国 的中医药文化不但底蕴深厚 ,而且富有生命力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中医药这个宝库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无疑 是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的重要途径 。为此 ,应《博览群书》杂志编辑部之邀,我们组织名家研撰了“听四大名著讲中医”这组文章 ,为正在与疫情顽强斗争 的人们送去温暖与力量。

  ——马世年(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冉耀斌(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治病与《三国演义》 的情节推进——“听四大名著讲中医”

  ◎ 汤静

  《三国演义》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位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全书在描写群雄逐鹿 、纵横捭阖、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伐 的同时,也描写了各种治病救人的故事,体现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思想,涉及医学理论、疾病医药、治疗方法 ,以及养生保健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加深了情感氛围的营造 ,强化了作品主题 的表达。

  辨证施治 ,治病求本

  “辨证施治”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即对病人 的复杂症状进行观察和分析 ,综合判断病症 ,探求病机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 的治疗方案。在“辨证施治” 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治病求本”的宗旨 。《黄帝内经》曾说:“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这一理论在《三国演义》中时有体现,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随鲁肃赴东吴,张昭竟以言挑衅 ,讽刺挖苦他辅佐刘备后 ,不但没有使其发展壮大 ,反而更不如前。诸葛亮面对刁难,不为所动,笑曰 :

  譬如人染沉疴 ,当先用糜粥以饮之 ,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 ,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 ,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

  诸葛亮以病体衰弱来比喻刘备 的困境 ,以用药、食疗之道来比喻治国大计 。提出人患重病之后,身体抵抗力差,应当扶正固本,可先喝粥 ,服用平和之药;待病情好转 ,正气渐复 ,腹脏稍微调和 ,再以肉食进补 ,用猛药治之 ,便可祛除病根。反之 ,则很难保全性命,欲速愈而不达。此即中医常说的“病重者其药轻 ,病轻者其药重” ,反映了古代中医辨证施治 的智慧和经验 。诸葛亮以治病作譬 ,雄辩滔滔 ,入情入理,义正词严,无懈可击,让东吴群儒折节叹服,最后促成“吴蜀联盟” ,演绎了火烧赤壁的经典 。

  还有第四十九回 ,诸葛亮神机妙算巧借东风。彼时 ,吴蜀两国定下火攻曹营之计 。正值隆冬,北风呼啸 ,周瑜在意识到盼东南风无异于守株待兔后 ,不禁气郁上升,昏倒在地,不省人事。中医认为心主血藏神,大惊会出现心气紊乱,气血失调,甚至精神错乱的症状 。周瑜病倒 的原因就 是受到大惊 的刺激,导致气血妄行 ,心悸不宁 ,兴奋和抑制系统失去平衡 ,才会口服凉药而全然无效。诸葛亮知其忧,认为“须先理其气 ,气若顺 ,则呼吸之间,自然痊可”,遂写下十六字药方,自言能于南屏山祭借东风。周瑜闻罢,气顺病消 ,霍然而安 。诚然,此处对诸葛亮 的才略虽有“神化”之嫌 ,却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 的辨证施治理念。周瑜患疾 是由“心病”,即盼东南风无望而起 。诸葛亮施以“巧借东风”之良药,直达病灶所在 ,自然气顺而痊愈 ,此即所谓“心病须用心药医”之理。

  由 是观之,“辨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问题 的根本症结 。中医如此,治国亦如此 ,医国之道与医人之理 是相通的 。如果国家“肌体”不畅 ,显露“病象” ,也应辨证施治 ,治病求本。正如王符《潜夫论》所言:“上医医国 ,其次下医医疾 。夫人治国 ,固治身之象。”诸葛亮站在医者 的角度探究治国之策 ,为相能经邦济世、修明政治 ,为医能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是一位可以“医国”的“上医”。

  疾病描写,务求真实

  《三国演义》中许多疾病描写,都具有症候学意义上 的真实性。既有触手可及的常见病 ,如董卓 的肥胖症,司马昭的中风,孙策 的金疮,关羽的痛风 ,张松 的佝偻病,曹军 的晕动病、水土不服等 ;也有层出不穷的疑难杂症 ,如刘备的痢疾,刘表的气疾,袁氏兄弟的吐血,曹休的疽疾 ,姜维的心绞痛 ,司马师的黑色素瘤等 。其中 ,以瘟疫、刀箭外伤和情志病为主 。

  首先是瘟疫。瘟疫在《三国演义》中从出现之初就蒙上了些许悲剧色彩 ,牵出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 。开篇第一回便毫不隐晦地陈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成因,桓帝宠信宦官,杀戮名士。灵帝即位,又有曹节等人弄权 ,“以致天下人心思乱 ,盗贼蜂起” 。就是在这样沉重 的历史背景下 ,“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 。“疫气” 就是疫病、瘟病,或者瘟疫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 的外感疾病。巨鹿张角凭借微末 的医术 ,还有一部融阴阳五行 、谶纬算命等内容于一体的《太平要术》 ,普施符水 ,救治绝望无助 的灾民 ,很多人便追随他起义。再如第八十五回叙写曹丕遣三路大军伐吴,数十万兵马被内外夹攻 ,大败 。“时值夏天 ,大疫流行” ,造成“马步军十死六七” 的局面 ,魏军纵使有心再与东吴重新交锋,也实在乏力,无奈只能引军回洛阳 。三国混战 ,民不聊生,瘟疫时刻伴随着这个多事之秋,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 。

  其次是刀箭外伤 。疆场上的厮杀和冷兵器的对决最容易引发骨折 、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甚至皮开肉绽而出血 。第七回写孙坚攻打襄阳 ,单骑前往岘山 ,身中石 、箭,多处受伤,脑浆迸流,寿止37岁。第九十九回孔明欲攻阴平 、武都二城,派张苞、姜维等人前后围杀魏将郭淮、孙礼 。张苞望见郭、孙二人弃马爬山而走,急忙追赶 ,不料连人带马跌入涧内 。被后军救起时 ,头已跌破 。无论 是孙坚 的“脑浆迸流”,还 是张苞的“头已跌破”,均 是暴力作用头部造成 的脑外伤 ;第十八回夏侯惇与高顺、曹性交战,被射中左眼 。第七十五回关羽中箭后,“归寨,拔出臂箭 。原来箭头有药 ,毒已入骨 ,右臂青肿,不能运动”,摹写得栩栩逼真、有声有色,着意渲染刀光剑影下受伤者 的各种面容、行止举动 ,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

  最后是情志病 。中医将喜 、怒、忧 、思 、悲 、惊 、恐七种情绪称为“七情”,一个人若情志过极 ,就会阴阳失调,进而气血不畅,最终引发腑脏之疾。《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因为情绪波动而致病 ,甚至死亡的例子 。如第十三回,杨彪 、朱儁力劝横行无忌 的郭汜 ,却险被监禁。杨彪对朱儁说 :“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 ,空生天地间耳!”言罢 ,二人抱头痛哭,昏绝于地 。朱儁回家成病而死 ;第二十三回 ,国舅董承见曹操依仗武力骄横恣肆,却无计可施 ,只能长吁短叹 ,最终感愤成疾;第一百四回 ,李严听闻诸葛亮病逝,“亦大哭病死”。此外 ,周瑜生气吐血而亡是“怒则气上”,诸葛亮心力交瘁而早亡是“思则气结”,夏侯杰被张飞一喝吓得肝胆碎裂是“惊则气乱”。

  治疗方法 ,各具特色

  中医在与各类疾病抗争 的过程中,围绕着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逐渐衍生出砭 、针、灸 、药四种治疗方法,尝试通过疏通经络穴位,启动脏腑原有 的功能。《三国演义》中常用 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和内服汤药 ,在文化传承中创新 ,在潜心探索中精进。

  首先 是外科手术,集中呈现在医技精湛的华佗身上。第七十八回,曹操遍求良医治疗风疾,华歆在举荐华佗时说 :

  其医术之妙,世所罕有 。但有患者 ,或用药 ,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之疾 ,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 ,以药汤洗其脏腑 ,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口 ,用药敷之 ,或一月 ,或二十日,即平复矣 。其神妙如此 !

  华歆盛赞其擅长针灸 、贴敷,精于手术 ,还发明了麻醉剂“麻沸散”。有了先前“治愈周泰金疮”“为关羽刮骨疗毒” 的铺垫,华佗为曹操诊脉视疾便顺理成章。虽然华佗 的“开颅取涎”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反倒为曹操的疑心所致而屈死狱中 ,但这位杏林巨子的精湛医术却永远令人叹服和钦佩。

  其次是汤药 。《三国演义》对一些药材 的性质、用途有准确的表述 ,用方纯熟。有“蒜齑”,一种用捣碎了 的蒜浸醋做成 的酸菜 。第七十八回讲述华佗遇人有饮食不下之病,令其饮用三升蒜齑汁 ,吐蛇一条 ,病愈 。此处 的“蛇”是一种寄生虫 ,“蒜齑”就 是杀虫的良药 。华佗对寄生虫病的病因也有正确认识 ,即“多食鱼腥,故有此毒” 。还有“诸葛行军散”(又名武侯行军散)也颇有疗效 。第八十八回描写诸葛亮亲征孟获 ,时值五月,天气异常酷热,蜀中差马岱押运解暑药和粮食至军营 。据考证,马岱带来的解暑药就 是诸葛亮亲自配制的“诸葛行军散”。据《中医大辞典》载,此药为淡橙黄色粉末 ,气芳香,味辛 、凉 ,由犀牛黄、麝香、冰片等八味药材按比例研磨、混匀而成 。适用于中暑昏晕、心腹烦闷等症。还有“薤叶芸香草”治疗瘴气 的记载。第八十九回记述蜀兵征战南蛮,山险岭恶 ,黄昏时分,烟瘴大起。诸葛亮在老叟的指点下 ,采得“薤叶芸香草” ,军士口含一叶后 ,瘴气不侵。中医认为,芸香草味辛、微苦,有止咳平喘、祛风利湿的功用。

  养生保健 ,以治未病

  “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黄帝内经》有言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这意谓人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 ,在没有发生疾病的状态下 ,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 ,才能延缓衰老和防病于未然。《三国演义》所描述人物的日常养生状态比较斑驳 ,养生方法也不成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是饮食养生。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物种类繁多,所含营养成分和气味亦不同 。为了实现“延年益寿” 的目标 ,需要合理调配 ,全面均衡地摄取食物 ,主味薄,少厚味 ,忌偏食 、多食 。第十四回曹操入宫议事,见正议郎董昭眉清目秀 ,神采飞扬 ,遂向董昭请教养生之奥秘 ,对曰 :“某无他法 ,只食淡三十年矣。”董昭所说 的“食淡” ,一是少荤为淡,二是少盐为淡 。这样的饮食秘笈看起来稀松平常,却 是养生追求的高境界,与道家所提倡的“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之说相通。道家认为人乃禀天地之气而生,万事万物都要顺其自然 ,不能人为斧凿。反映在饮食上 ,就 是追求淡味 。

  其次是方药养生。历代不少帝王都痴迷于“仙方” ,以求长生不老 。第一百五回载 ,魏明帝曹睿刚即位三年 ,便一意孤行 ,在许昌大兴土木 ,修“芳林园” ,以期与神仙往来,获长生不老之方 。博士马钧奏道:“汉朝二十四帝 ,惟武帝享国最久 ,寿算极高 ,盖因服天上日精月华之气也。尝于长安宫中建柏梁台,台上立一铜人,手捧一盘 ,名曰‘承露盘’,接三更北斗所降沆瀣之水,其名曰‘天浆’ ,又曰‘甘露’。取此水用美玉为屑 ,调和服之 ,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自 是不可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其中蕴含着积极 的重人贵生 的理念 ,丰富了中医防止早衰、延年益寿 的实践及方法 。

  最后 是睡眠养生。中医认为 ,睡眠是人体阴阳自我调节 的一种表现 ,既能还精养气,还能健脾益胃。世人大都称颂诸葛亮 的神机妙算 ,却很少关注他 的养生方式——充足 的睡眠。早年隐居隆中 ,诸葛亮过着躬耕陇亩 的田园生活 ,且深谙睡眠之道。他称自己为 “南阳有隐居 ,高眠卧不足”,旁人言他是“柴门半掩闭茅庐 ,中有高人卧不起”。然而 ,处于苍凉乱世 ,他这条“龙”怎能安卧 ?无非欲借“睡”来韬光养晦而已。拥有充足 的睡眠时,诸葛亮面如冠玉 ,容貌甚伟。走出茅庐后 ,身居丞相要职 ,日理万机 ,常常寝不安席 ,最后忧劳成疾 。他 的早逝愈发说明如果睡眠质量不佳,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三国演义》属于典型 的世代累积型小说 , 是数辈人共同参与创作的结果。罗贯中将古今之事于谈笑间娓娓道来的同时 ,也在人物沉浮的字里行间传播中医经典、弘扬中医技艺 。但需要强调 的是,此书中与中医文化相关 的记载和描述 ,并非局限于历史事件 的简单重复和虚构世界 的艺术创作 ,还饱含着作者对社会纷乱、人民疾苦惋惜、喟叹 的情感温度 。可以说,中医文化作为传统文化 的瑰宝 ,让《三国演义》中“乱世无太平,乱世无长寿” 的主题线索更加富有情节性 ,同时也给予了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和有益的人生思考 。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治病与《三国演义》 的情节推进——“听四大名著讲中医”

    

翰墨风流冠古今——读《兰亭序》******

  作者 :李昕 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 ,问世近1700年, 是世人心慕手追的书法佳作 ,也是流传千古 的文学名篇。王羲之书法流传至今 ,蕴含强大生命力与艺术美,不只是技法 ,更是文化依归 。《兰亭序》以无声语言承继中华文化传统 ,成为华夏民族不朽的精神载体 。赓续文脉传统 ,陶铸时代精神 ,走好创变之路,这或许 是《兰亭序》留给今人 的重要启示 。

翰墨风流冠古今——读《兰亭序》

唐代冯承素摹《兰亭序》

  一

  文史大家周汝昌曾说,中华文化有三大国宝——《兰亭序》《文心雕龙》《红楼梦》 ,皆属极品 ,后人难以企及 。在他看来,这三者存在“多谜性”——异说多、争议多 、难解多,历代史家着力注疏考证 ,唯此三者称最 。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罕书珍墨,绝代佳作,单是太宗心仪右军 、萧翼计赚兰亭以及兰亭下落 、真伪 、论辩等趣闻轶事就吊足世人胃口 ,成为经久不息乐此不疲的文化谈资。

  相传《兰亭序》为王羲之酒酣耳热之际乘兴挥毫而成。作品二十八行 ,三百二十四字 ,以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 ,遒媚飘逸 、圆转流美 、劲健婀娜。据说次日,王羲之酒醒,展卷捧读钟爱无比 ,便试着伏案重写 ,结果均未有原来神韵,不禁感慨 ,“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

  在书法史上 ,《兰亭序》 是神来之作,谜一般 的存在……

  二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上巳节 ,与往年并无二致 。北方战事依然胶着。大地复苏 ,春光日暖,人们来到水边沐浴洗濯 ,祈福祛邪 , 是为修禊 。文人雅士借机邀约相聚 ,赏景听琴,品茗饮酒 ,吟诗作赋,是为雅集。这年的上巳节注定与众不同 ,右军将军 、会稽内史王羲之召集了名垂青史的修禊雅集 。

  会稽山阴的兰亭 ,四周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地澄澈,一如王羲之心境澄明。风和日丽 ,风物闲美。大家列坐溪水两侧,觞置于溪中 ,顺流而下 。依约定 ,觞停于面前 ,就得赋诗,否则罚酒三杯 。于是 ,一时饮酒吟诗好不畅快,一唱一和尽显文士风流。

  参加雅集凡四十二人,王 、谢 、郗 、庾等世家大族悉数到场:王羲之 、王徽之 、王献之、王凝之 、王玄之 、王蕴之 、王丰之 、王肃之、王彬之 、王涣之、徐丰之、曹茂之 、曹礼、曹华、孙绰 、孙统 、孙嗣、谢安 、谢万 、谢瑰、谢滕、谢绎 、郗昙 、庾友 、庾蕴 、魏滂、桓伟、羊模 、孔炽、后绵、刘密、虞谷 、虞说、任儗、袁峤之、华茂 、劳夷、华耆 、卞迪 、丘髦 、吕本、吕系 。

  王羲之,时年五十 。两年前到任会稽 ,主持郡内事务。

  谢安 、谢万 ,兄弟二人才器出众 。谢安33岁,此时距“淝水之战”尚有三十年,但已声扬天下 。

  孙绰,39岁 ,少因文闻名。当世名人去世,必延请撰文,刊石刻碑 。曾作《游天台山赋》,文辞颇得好评 ,他对友人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掷地有声即出典于此 。

  郗昙 ,33岁 ,散骑侍郎 ,太尉郗鉴之子 、王羲之妻弟 ,善草书,“密壮奇姿,抚迹重熙 ,若投石拔距,怒目扬眉” 。

  庾友、庾蕴,司空庾冰之子 ,颇有声名 。

  …………

  据考 ,雅集十一人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十六人诗不成,罚酒三觥 。诗作辑为一册,王羲之担纲作序 , 是为《兰亭序》: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翰墨风流冠古今——读《兰亭序》

宋代马远《王羲之玩鹅图》

  三

  世间 的美好 ,往往妙不可言 ;艺术 的魅力,常常难以形容 。面对《兰亭序》,或是初初相见,或如故交重逢 ,总有愉悦欢欣自心底充盈而出 ,那 是神交意会之感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孙过庭以“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 ,感会五方”形容书法之妙 ,如果前者即言点画结体章法,后者可谓笔墨韵律节奏 ,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细观“兰亭”,点画笔法,灵动流畅 ,挺逸隽美 ;结体安排,疏密有致 ,得体匀美 ;章法意蕴 ,行云流水 ,生动盎然。

  《兰亭序》美在笔墨技法 。黄庭坚说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赵孟頫感慨 :“书法以用笔为上 ,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故古今以为师法 。”董其昌评价 :“其字皆映带而生 ,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所以为神品也。”诚如王羲之所说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 ,逐势瞻颜 ,高低有趣。分均点画 ,远近相须 ;播布研精,调和笔墨 。锋纤往来 ,疏密相附 ,铁点银钩,方圆周整。”单论全篇20个“之”字 ,极尽变化,与上下左右呼应有致,顾盼生姿 ,无丝毫违和。

  《兰亭序》美在文字文本 。扬雄有“言,心声也 ;书 ,心画也”之说 。书法 是汉字书写艺术。如果说汉字 是书法 的形成基因 ,文本则 是内在灵魂 。作为文化独特标识,书法经典必定历经时间打磨、沉淀时代精华 。《兰亭序》是世人心慕手追 的书法佳作,也是流传千古 的文学名篇。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评道:“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 ,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 ,自有无穷逸趣。”

  雅集之序 ,写尽人生 。

  四

  两年前,王羲之挈妇将雏来到越中 ,安家蕺山之下 。会稽是摄政王司马昱 的封地。二十三年前,会稽王司马昱尚年幼,王羲之被选为会稽王友 。六年后 ,调入征西将军庾亮府任参军……看惯狼烟烽火旌旗猎猎,看淡刀光剑影鼓角争鸣 ,看倦权臣争斗尔虞我诈,他抽身军旅沙场,远离建康权力漩涡 ,得机赴任会稽。

  浙水越地,山清水秀,王羲之深为吸引,“初渡浙江 ,便有终焉之志”。故主新差 ,内史衙门生涯不轻松 。饱经战事袭扰的江南,民生废弛,满目疮痍 。“自军兴以来 ,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返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此郡之弊 ,不谓顿至于此,诸逋滞非复一条。”现实惨淡 ,他尽忠竭力为郡务奔走操劳。

  上任次年 ,逢旱灾 ,粮食歉收 ,百姓饥馑无着。商绅囤积居奇,朝廷以储备军粮为由驳回王羲之赈灾请求 。情势危急,他心急如焚 ,下令断酒节粮 ,居然有人反对 。他向友人坦陈 :“百姓之命倒悬 ,吾夙夜忧,此时既不能开仓庾赈之 ,因断酒以救民命 ,此有何不可 。……吾复何在,便可放之,其罚之制 ,宜严重 ,可如治日,每知卿同在民之主。”他恢复建设漕运 ,减轻刑罚以解决用工难 ,严惩贪盗官米的“鼠耗”行为 。得知吴会百姓赋役尤重,他上疏据理力争,减轻赋税徭役等策多为朝廷采纳 。

  虽劳心费力,但民有所得令其颇感欣慰。他致信谢安 :“顷所陈论 ,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 ,各安其业。若不耳 ,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 。”不怠政鱼肉百姓 ,惠民济生 ,善莫大焉。后世欧阳修治理滁州 ,有“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的感叹,为民之心,同出一理 。

  年前北伐战况不利 ,在王羲之意料之中——主帅殷浩是好友,但非帅才,王羲之数次上书反对无果,民扰国耻,徒增感伤 。意料之外的是次年兵败殷浩被贬庶人,郁郁寡欢不久便亡故。一念过往 ,一念将来。命若草芥。乱世之时的上巳时节 ,万物发春华,案牍劳形之余 ,广袤天宇之下 ,畅叙幽情 ,自然生发关乎生命的感慨……

  800年前 的上巳节,孔子问弟子志向。曾点侃侃而谈 :“暮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一幅国治民安和乐景象。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文人仕宦心中的济世情怀多有相似 。如今 ,时间做了注解 :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翰墨风流冠古今——读《兰亭序》

明代文徵明《兰亭修褉图》(局部)

  五

  雅集,集的 是文人文翰 ,雅的 是文兴文心 。金谷诗会仿若昨日。

  石崇 是西晋权臣,有诗名 。他以重金在洛阳建造别墅“金谷园”,置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亭台楼榭 ,郦道元《水经注》有“清泉茂树 ,众果竹柏 ,药草蔽翳” ,即言蔚为壮观。石崇与左思 、潘岳等常在此聚会结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 。

  296年 ,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将返长安,石崇召集诗会饯行 。左思、潘岳 、刘琨 、陆机 、陆云等三十人参加。石崇为诗会文集撰《金谷诗序》 。雅集盛况,序言可见一斑 :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 。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 、柏 、药草之属 ,莫不毕备 。又有水碓 、鱼池 、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 ,昼夜游宴 ,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 、笙 、筑 ,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 ,令与鼓吹递奏 。遂各赋诗以叙中怀 ,或不能者 ,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 ,惧凋落之无期 ,故具列时人官号 、姓名、年纪 ,又写诗著后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 ,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 ,年五十 ,为首。

  石崇笔墨才情描绘的良辰美景管弦之盛宴酣之乐 ,不过 是豪门骄纵醉生梦死 的真实写照。耽于逸乐,欢娱终有尽。乱世之中,生如蜉蝣 ,难怪要“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后世杜牧过金谷园 ,触景生情写下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诗人感慨石崇与歌妾绿珠传说,这何尝不 是对朽腐王朝富奢豪族逝如落花的悲叹呢 ?

  兰亭雅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则有不同况味 。

  《世说新语》记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 ,甚有欣色。”苏轼曾为《右军斫脍图》题跋 ,“兰亭之会或以比之金谷 ,而以逸少比季伦 ,逸少闻之甚喜 。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 ,尚不堪作奴,而以自比 ,决是晋宋间妄语 。”《世说新语》用词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同仁点破玄机,兰亭有抗衡金谷之味 ,一个“方”字 ,与“敌”对应 ,非仿效 、比拟可解 。王羲之会心而喜——心气趣味相异 ,岂是比拟 ,简直不屑。序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足见轻蔑之意。他作《兰亭诗》:“鉴明去尘垢 ,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 ,三觞解天刑……”

  一个于张扬中尽显豪奢享乐之气,一个在清新中展现淡雅豁达之风 ;一个 是荒诞放纵时代下社会垂死的哀荣,一个 是散逸自在人性中生命价值的探求。同为官宦之人,为文境界高下立判。再看石崇 、刘琨等悲剧人生,何为文 ?何来雅?

  流水潺潺,春草萋萋 ,风流总如落花流水风吹去。世间万象,人事沧桑,存乎一心 。

  六

  一部《兰亭序》 ,半部魏晋史。

  死生亦大矣 。这是《庄子·德充符》中记述孔子的感慨,由此他赞誉鲁国兀者王骀内心之德,“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追问生死是探寻生命终极价值 的哲学基本命题 。对待生死,隐忍抑或暴怒,回避抑或直面 ,随性抑或持重 ,因人而异 。家国危难 ,宦海浮沉 ,人事变迁 ,经历是是非非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生死之境 、得失之道如此真实呈现 ,岂不痛哉?

  几位特殊人物 的离去 ,让王羲之刻骨铭心 。

  父亲王旷 ,朝廷肱股之臣 。经过八王之乱,西晋岌岌可危 ,他力主南渡建康,孤军在北伐前线征战。310年 ,在当年白起围歼赵括军队的长平 ,与北方之敌激烈交战,全军覆没 ,王旷就此生死不明 。《晋书》说王羲之“幼讷于言”。仓皇南渡 ,经历簪缨之族 的家道中落,父亲 是如影随形却难以言说的痛楚。对王旷 ,能臣功业 ,一念之下 ,生死凶险难料 ;对王羲之,幼年失怙 ,一朝之间 ,人间冷暖尽知 。

  叔父王敦,东晋立国重臣 。王敦颇赏识王羲之,曾当面赞誉 ,“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寄予光耀王氏家族厚望。王敦行事强势,功高震主而致“王敦之乱” ,终死于军营。王导等惊恐万分,惶惶不可终日,所幸皇帝并未株连治罪。王敦从功臣到罪人的逆转,确 是不小 的震动 。父亲不明就里消失 的阴影未散,叔父谋逆病死如同大山 ,压在家族门楣上 ,让人喘不过气来。

  说到王敦,还得提周顗 。周顗是当朝德高望重 的名士。某日 ,13岁的王羲之慕名拜访 ,席间上“牛心炙” ,当着一众宾客,周顗离席亲自切下牛心给王羲之。这是至高荣耀 。王羲之年少声名鹊起 ,周顗有知遇之恩举荐之功。这样一位正直高古之士,却被王敦发兵建康时杀害了。好友劝他躲避 ,他慷慨道,“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周顗 的惨遇,王羲之有动容感慨,更有惊诧震撼 。

  23岁时,王羲之出仕 。经历司马昱王府任职,再转庾亮将军府幕僚。庾亮顶着压力准备北伐 ,不幸遇挫,怏怏而卒,临终前向朝廷举荐王羲之“清贵有鉴裁” 。庾翼接任,依然器重王羲之 ,依然积极北伐。

  永和元年,庾翼病死北伐军中。此前 ,王导 、郗鉴 、庾亮等一位位器重他 的重臣良将先后离世 ,生死意象竟如此惨淡 。

  桓温势力崛起,起用殷浩成为朝廷首选。永和三年 ,王羲之接受殷浩推举,担任护军将军 。司马昱 、殷浩积极准备北伐 。国难之时,殷浩、桓温不睦 ,王羲之毅然出面,“密说浩 ,令与桓温和同 ,不宜内构嫌隙,浩不从” 。眼见北伐行将重蹈覆辙 ,他改变了素来支持北伐的态度,再三上书劝阻 。一意北伐,难逃国家蒙乱,百姓遭劫 。支持北伐,只有失败;反对北伐,只有失望 。当殷浩和司马昱主意已定,王羲之唯有抽身而退 ,失望而归。

  离开军营 ,暂居建康 。殷浩敬仰王羲之为人,“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矣 ,一时无所后” ,修书力劝他出来任职 。“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 。岂可以一世之存亡 ,必从足下从容之适 ?”天下之治 ,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怎能以国家存亡大义服从个人散淡闲逸的生活志趣呢 ?

  这次,听从殷浩建议 ,王羲之上任右军将军 、会稽内史 。这就有了后来 的《兰亭序》。

  七

  魏晋风度,一种标志性 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现象 。

  国家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饱受物质和精神之苦 ,却形成中华文明史上独树一帜的魏晋风度 。“立异于众贤之外,皆 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张扬乖张放达 的求真 、回归清丽质朴 的尚简 、追求俊逸奔放的崇美 ,风行文人圈。由此 ,“晋人以虚灵 的胸襟 、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 ,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 的晶莹 的美的意境。”反映到书法领域 ,文人自我内省和率性表达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风流自赏 、我手写我心 ,率真简淡 、妍美流畅成就尚韵书风 。

  宋代蔡襄激赏晋书风韵,“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 ,晋人书 ,虽非名家 ,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可以精神解领 ,不可以言语求觅也 。”行草书更见其精髓 。宗白华曾评析晋书美学意蕴 :“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 ,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又如庖丁之中肯綮 ,神行于虚 。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 ,才能心手相应 ,登峰造极 。”

  从东汉到魏晋,亦 是隶变时期,楷行草等书体正逐步定型,书法审美新风尚正待形成 。书法艺术性相较实用性愈渐凸显 ,质朴稳厚的篆隶书风流变为遒劲晓畅的行草书。王羲之博采众长,行书创变自成一路——精妙流美的字体体现楷法 的完备 ,飘逸俊雅的笔法隐含楷书的健朗。《兰亭序》个性洒脱 、意趣盎然 、意韵深厚 的书风即为典型 ,因应了社会审美需求。

  梁武帝萧衍以“龙跳天门 ,虎卧凤阙”形容王羲之书法。虎卧 是力度与厚实 ,是端庄稳健的风貌 ;龙跳是雅致与散逸 ,是畅快流动 的气息。动静相应 ,方圆并用 , 是为中和之美。《兰亭序》内擫取势 ,聚力凝神 ;外展妍美 ,清新俊雅。“不激不厉 ,而风规自远” ,尽现中和神韵 。物象之美、意象之妙、情象之趣 ,王羲之“我书我心”走出书法发展 的另一境途 。

  明代项穆曾说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 ,正能含奇 ,奇不失正,会于中和 ,斯为美善 。”中和,乃书法之道 。熊秉明先生将中和视为书法最高理想 ,中和“穷变化、集大成”,好像阳光,似乎只有白色,其实包含一切色。古今一揆。张怀瓘有评价 ,“右军开凿通津 ,神模天巧 ,故能增损古法 ,裁成今体 。进退宪章 ,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 。”中和书风的形成和追捧 ,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价值理念和艺术情趣。故自梁唐后 ,王羲之书法成为“终古之独绝 ,百代之楷式” 。

  八

  文化是心灵的学问,艺术是心灵 的创造 ,书法即为心灵之道。宗白华说,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 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 的艺术。齐白石认为,中国艺术最基本 的源泉 是书法 ,对于书法若没有相当 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和中国 的一切艺术可以说绝了姻缘 。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典型象征,书法表达了中华文化 的生命律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命态度 。

  书法以笔墨呈现真实情性 ,体现书者对自然世界与内心世界、对宇宙生命与自我生命 的映照。通人之变 是书家追求 的至高境界 ,有诸于中而形诸外 ,得于心而应于手。王羲之就有“书者 ,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 ,学无及之”之论 。于哲学意蕴中,书法透露出书者的人文趣味、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

  衣冠南渡 ,风雨飘摇,群雄割据,生灵涂炭。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 ,寄情山水 ,沉迷炼丹饮酒,直感慨生若浮萍 。然而死生亦大矣,俗世之中 ,还有世俗之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生苦短,惜时悲老 ,还需眷念生活 ,经世致用 ,有所作为。

  王羲之受时风影响但不为羁绊。某日 ,政务之余 ,与谢安登城远眺 。谢安一番论理 ,便生弃世归隐之念 。王羲之说:“夏禹勤王 ,手足胼胝 ;文王旰食 ,日不暇给 。今四郊多垒 ,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国家动荡危难,怎能安于闲谈论道?回看这段对话,堪为他会稽内史任上勤勉尽心的写照——身处乱世 ,生而有涯,亦当行有为之事 。

  人之在世,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所遇之事满意,便会沉浸其中欣然自得而不知时光流逝。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于是,悟言一室者有之,放浪形骸者有之。面对同僚龃龉掣肘,骨鲠爽直不流俗世 的他再次抽身而退。不是退避,而 是“志于道 ,游于艺”。355年 ,王羲之告病辞官 。久在樊笼 ,复返自然 。“修植桑果,今盛敷荣 。率诸子 ,抱弱孙,游观其间 。有一味之甘 ,割而分之,以娱目前 。”

  睥睨天地 ,人生过客,孰为重?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在时间面前,所有清谈虚名 、权位利益都将变为陈迹,个中生死之道 ,任何豪杰枭雄贩夫走卒概莫能外。北伐途中 ,桓温见到往日手植柳树已有十围之粗 ,心生感慨 :“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 ,泫然淌泪。此番,王羲之悠游林下 ,“坐而获逸 ,遂其宿心”。

  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超脱世事 ,并非超然物外 。他忧心献之婚事 ,致信友人 :“吾有七儿一女……唯一小者尚未婚耳 。过此一婚 ,便得至彼 。”他念念不忘川蜀山水,致信周抚,“想足下镇彼土 ,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 ,心以驰于彼矣 。”

  北方战事令人忧心。356年,琅琊临沂祖墓遭毁 ,不能前往整修,“痛贯心肝 ,痛当奈何”?国耻家恨 ,王羲之悲愤至极,写下《丧乱帖》 。358年,意欲北伐的桓温委以谢万重任 。殷鉴在前,深为忧虑 ,他告诫谢万,“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 ,君其存之。”不骄奢傲物 ,勿以善小不为,心性通达,循事理而行 。

  生死无常,斗酒相娱 ,乱世江湖醉一场 ;死生无畏 ,归去来兮 ,金戈铁马梦一场。叩问生死,王羲之放下的是俗念龃龉,放不下的 是国事亲情 。临池濡墨染翰,他于现实与精神间寻一隅安放内心的乐土。

  书法乃指间之技 、纸上之艺 ,更是腹内之文 、心中之道。苏轼评价王羲之书法“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刘熙载说:“学书者有二观 :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 ,观我以通德。”读懂王羲之书法 ,不只 是技与艺,更 是安身立命 的道与义——闪耀人性光辉,有道家通透放逸 ,也有儒家厚重健朗 。如此,《兰亭序》就 是参透人生、探明事理 、关乎生死哲学的精彩导引,映照出中国文士澄明通透 的心灵天空 。

  九

  1310年,57岁 的赵孟頫奉诏前往大都,过南浔,好友独孤淳朋前来送别 ,并让与《宋拓定武兰亭序》。这令其喜不自胜。“北行三十二日 ,秋冬之间而多南风 ,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舟行途中,潜心赏玩临习,并专为之作跋 ,仅独孤本就有十三跋 ,后称《兰亭帖十三跋》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 ,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赵孟頫感慨不已,“右军人品甚高 ,故书入神品 。”作为二王书风承前启后人物,他道出《兰亭序》艺文兼备、技道互参 、人书合一的魅力了。

  有人说 ,王羲之书法流传至今 ,蕴含强大生命力与艺术美,不只是技法,更是文化依归 。失去母体文化 的艺术创作 是没有出路 的 。唯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方能使书法焕发新生 。

  正因如此 ,历代摹刻不断 。《善本碑帖录》记载 :“自王羲之《兰亭序》问世以来 ,临摹本中上佳者有《定武本》《神龙本》《褚摹本》《薛稷本》《落水本》《东阳本》《上党本》等18种。”《兰亭序》原本下落已成历史悬案,但众多摹本拓本艺术价值光彩熠熠 。米友仁曾赋诗 :“翰墨风流冠古今 ,鹅池谁不赏山阴 。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易黄金 。”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历经近1700年 ,《兰亭序》以无声语言承继中华文化传统 ,成为华夏民族不朽 的精神载体 。兰亭精神历久弥新 。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有“自出精意,自辟性灵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赓续文脉传统 ,陶铸时代精神,走好创变之路,这或许 是兰亭留给今人的重要启示 。

  今天的绍兴,在兰亭故地辟有右军祠 ,配建流觞亭 、曲水流觞等小品 ,定格那场雅集盛况 。流觞亭廊柱有对联 :“此地似曾游 ,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

  雅集不散。此际,时空交响;此地,物我一体。

  天地悠悠,日月光华 。感谢王羲之和《兰亭序》,因为这中国文化的丰碑巨竭 ,我们连接前人,照耀后来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6日 13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ix推荐下载地图